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48    次浏览
随着成都的进一步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访。从2016年9月下旬开始,来自刚果(布)、利比里亚、肯尼亚、乍得、塞内加尔和赤道几内亚6国的6名画家来到成都交流。他们都是“2016年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邀请来的艺术家,将在成都呆45天。在成都,6位非洲画家与成都画家的进行了创作互动,到艺术院校与师生深入交流,参观了金沙遗址、武侯祠及杜甫草堂博物馆;还到成都周边及艺术基地体验生活进行采风创作等。10月4日,正值国庆长假,艺城志的记者有幸对在位于成都双流县的天艺· 浓园艺术交流中心里体验成都生活并在此进行艺术创作的6位非洲画家进行了专访。在天艺·浓园艺术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兼翻译——罗恬女士的帮助下艺城志记者与非洲画家们进行了深入而愉快的交流。6位非洲画家畅谈艺术创作并热情向艺城志记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他们表示会把他们在成都体验到的、感悟和看到的成都人文景观和川西风情融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把精美艺术作品带回非洲,传播成都文化艺术,积极推进并加深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据悉, 在驻留成都的45天时间里,非洲画家们每人至少要完成6幅作品,并于10月24日在成都画院集中对其作品进行艺术展览,届时请艺术爱好者前往参观。 艺城志记者、罗恬翻译和非洲画家合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画家们的艺术心得并欣赏他们的作品吧!Tubman S.Tweh,利比里亚Tubman S.Tweh先生谈到,在成都,他能感受到成都人的友好;不像在法国,可能是因为种族歧视,他感觉他们不太受欢迎。他的绘画题材主要是橡树和像他母亲年纪相仿的非洲妇女。Tweh先生告诉我们,橡树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东西,在非洲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很重要的用处:“橡树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依靠收割橡胶维持生计,橡胶也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装颜料的塑料罐子、我们的水杯等等生活什物的加工,都离不开它。”Tweh先生是一位孝子,他很爱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他喜欢画与他母亲年纪相仿的非洲女人。当被问起“您最喜欢成都的什么”时,他思考了一下,说“历史”。我们楞了一下,他接着说,“是的,我确定是历史,像成都,我们可以知道她曾经是什么样的,任何一个被历史贯穿的城市都是令人向往的、值得钦佩的,但在我的国家就没有这样的城市,这真的很令人遗憾……” Tubman S.Tweh先生正在创作“参加婚礼的女人”,婚礼服装是传统服饰,以黑白色为主,有庄重之感,人物形象被处理得充满时尚感。 画中的场景来源于Tubman S.Tweh先生对生活场景的记忆。图为身着传统衣裙,赶集归来,头上顶着货物的妇女。 Tubman S.Tweh先生创作的橡胶树绘画作品,画中表现的是非洲人从橡树上提取乳胶的生活场景。 Tubman S.Tweh先生的作品,这幅画很有意思,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实体,你看到什么,它就是什么。Fode Camara ,塞内加尔Fode Camara先生在法国学习12年的绘画艺术,8年前他回到祖国,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和纽约举办过个人画展。在此次非洲画家客座创作项目中,他把中国元素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因为他常常辗转于多个国家,所以他的画风会随着他所在的国家的艺术风格改变, 此次来到中国——成都,他感受到了这里异于他的祖国的夜景,十分绚丽,这给予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所以他在此创作的画所使用的色彩十分绚丽。谈起他在中国和法国创作的艺术的差别时,他认为,由于他的国家在历史上受法国殖民,本国人和法国人的冲突比较明显,所以他关于法国题材的画主要表现冲突,而中国题材的绘画则显得比较安静和祥和。 Fode Camara先生正在艺术创作中 Fode Camara先生的作品,从画中可以看出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冲击。Tomas Bee Oyono,赤道几内亚Tomas Bee Oyono是一位具有“黑暗风格”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黯淡的画风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说起原因,他说,因为他是非洲人,崇尚黑暗风格,但是他认为“黑色”不仅仅是颜色,而是一种艺术风格。 此次来到成都,他收获颇多,他认为可资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成都元素是木头!因为他发现,在成都,木头可以被人们做成各种各样漂亮的家具和艺术品,他表示在以后的创作中将会把木头这一元素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但艺术创作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构思,所以在目前的创作中,他把一些中国雕塑元素加入到他的创作中了,但是木头元素还没有融入其中。 Tomas Bee Oyono先生与他的作品 Tomas Bee Oyono先生的作品,他的画风偏向黑暗色调,画中勾勒了一位非洲女士的剪影,他对黑色的艺术化可见一斑。 Tomas Bee Oyono先生的在成都创作的作品。在黑夜中,绚丽而艺术化的成都夜景朦胧可见,而将其“黑暗风格”的画风体现得淋漓尽致。Egne Tangvy Ghislain,刚果(布)Egne Tangvy Ghislain先生的画主要表现的是非洲本土的女人。在非洲,女性很重要,从非洲女人身上可以了解当地的服饰、生活等文化,所以他画的女人一般比较写实,接近于现实中的非洲女人,比较丰满而显得笨重。他表示他很喜欢成都的饮食,成都人也十分友好。 Egne Tangvy Ghislain先生正在艺术创作中 Egne Tangvy Ghislain先生刚完成的作品,画的是一位非洲本地女性形象。SaÏnto Teyanbayb,乍得本次采访的非洲画家,有两位讲法语和西班牙语,不会英语的;幸亏 Egne Tangvy Ghislain先生会三种语言,所以他在采访中担任了法语和西班牙语的翻译,使得专访得以顺利完成。 他的画主要画的是瘦高而美丽的非洲女人。在他的国家,有个四五米高的瘦高、长腿的女性雕像,他觉得十分美丽,非常自信——他认真地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如此自信而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雕像激发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谈到成都,他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成都,之前都是在电视、书籍和照片以及绘画上了解成都,而这次亲身来到成都,也去参观了成都的博物馆,了解了很多关于成都的历史,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成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 SaÏnto Teyanbayb 先生担任法语、西班牙语翻译,使得专访十分顺利而愉快。 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创作的SaÏnto Teyanbayb先生 SaÏnto Teyanbayb先生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其一贯的画风——时尚而自信的瘦高女性形象,他把这些瘦高、自信的长腿时尚女郎称为“天使”。 SaÏnto Teyanbayb先生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时尚而自信的瘦高女性形象。 SaÏnto Teyanbayb先生的作品,画中艺术化地表现了一位身上背了几个孩子艰难前行的非洲母亲形象,因为在非洲,很多时候因为战争、饥荒等原因不得不迁徙,而育有很多孩子的母亲不得不身缠多个孩子长途奔波。 SaÏnto Teyanbayb先生的作品——“真理之光”,表现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挣扎状况,寓意只有努力挣扎才能追求到真理。Pairick Adoyo Milenye,肯尼亚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是6位画家中年龄最大的。他曾在肯尼亚一家博物馆做了20年经理。在博物馆管理艺术品和展览的过程中,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兴趣,在20多年前便把绘画艺术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开始尝试作画,去年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此次被邀请来到了成都。 他主要画非洲本土文化和非洲女人。在成都,他很喜欢成都的饮食文化,虽然成都的饮食都很辣,使他的喉咙很不舒服。他告诉我们,在成都,主办方安排好了一切,所以生活上不存在多少障碍,只是有时候他需要自己去买东西时,他怕对方要价太高,而他又不知道怎么砍价,这点不太方便。而在艺术的语言交流方面,他认为绘画本身就是语言,绘画胜于语言,艺术是通行的,在艺术上并不存在障碍。 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在画架前接受采访 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的作品,画的是几个皮肤黝黑,头顶物品的非洲人骑在连成一体的一排自行车上去赶集的场景。 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说,在非洲,自行车是最多、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由于自行车很多,每逢赶集的时候,很多自行车相继而行时看起来便像连成了一体,触发他的灵感创作了这幅画。 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正在创作一幅表现水牛的艺术作品。短短半天的采访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在画室里与朴实而随和的艺术家们畅谈艺术、欣赏他们的佳作,欢声笑语不断,直至离开。我们最后采访完Pairick Adoyo Milenye先生,将要离开时,这位老艺术家坐在画架前的凳子上慈祥地看着工作人员轻声地问:“我们还会再见面吗?”当工作人员告诉他“应该不会了”时,他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失望的表情,不知所措地点了点头,似乎是在表示遗憾,而我们离开时也对这6位可爱的艺术家有种淡淡的不舍,但我们相信,有缘,我们还会再见的。Tubman S.Tweh先生在我们采访时即兴创作和演唱了一首赞美成都的歌 采访背景“2016年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由文化部外联局和成都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成都画院承办,成都罗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旨在进一步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中非地方和民间开展文化交流。画展信息名称: '象外世界Ⅱ'——非洲画家的中国印象时间:10月24日—10月30日地点:成都画院(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宽窄巷子旁)费用:免费在后台回复“画展”报名参观。作者简介 邱建华(主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杨丁(摄影记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朱海琳(文字记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 胡琴(文字记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本科生。编辑 | 噜噜